首页

杭州ts薇薇女王

时间:2025-05-26 00:05:04 作者:共品香茗以茶会友 加拿大多伦多又见“茶和天下”·雅集 浏览量:99467

  中新社多伦多5月24日电 题:共品香茗以茶会友 加拿大多伦多又见“茶和天下”·雅集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温壶烫盏、冲泡香茗、分杯奉茶……在24日举行的多伦多第二届“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身着汉服的7岁华人小茶艺师陶漪宸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吸引不少参会者驻足。

当地时间5月24日,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万锦市(Markham),参加多伦多第二届“茶和天下”·雅集活动的嘉宾品茗7岁华人小茶艺师陶漪宸泡制的茉莉花茶。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在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万锦市(Markham)市政厅举行的这场活动由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主办,中国驻多伦多旅游办事处和国风馆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吸引当地各界近百人出席。

  伴着古琴抚弦之音,在陶漪宸身旁,茶艺师梦溪为大家讲解如何用味蕾品茗大红袍茶汤。茶艺师汪明明和学生则展示仿宋点茶技法。

  经汪明明等的“现场教学”,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万锦市市长薛家平(Frank Scarpitti)、列治文山市(Richmond Hill)市长韦斯特、总领馆文化参赞衔领事王彦军以现代茶百戏技艺在茶汤中写出四个字:“茶和天下”。

当地时间5月24日,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万锦市(Markham),在多伦多第二届“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右2)、万锦市市长薛家平(Frank Scarpitti,右3)、列治文山市(Richmond Hill)市长韦斯特(右4)、总领馆文化参赞衔领事王彦军展示他们以现代茶百戏技艺在茶汤中书写的“茶和天下”四字。

  罗伟东表示,中国茶道的灵魂是“和”。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他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能更多地了解和喜欢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加人民的友好合作。

  除了共品香茗,宾客们还一起欣赏了民乐演奏、京剧表演,体验中国书法,观看神州风光图片展,聆听茶文化讲座。

  据记者了解,除了在万锦市政厅举办的活动外,主办机构还在密西沙加华人协会支持下,于5月24日至25日首次在大多伦多地区密西沙加多元文化节中国馆设立2025“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分会场,进行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展示、中国入境旅游推广展示等。此外,6月中旬的多伦多国际龙舟节现场也将举行“茶和天下”·雅集分会场活动。

  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自2023年开始打造“茶和天下”·雅集全球品牌活动,每年在“国际茶日”前后举办,通过实物、图片、影像、非遗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让各国民众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湖北襄阳崔家营枢纽实行敞泄 缓解防洪压力

1日,沪人多日未见的阳光终于上岗。但阳光对升温助力有限,上海市最高气温依旧徘徊在个位数,加之4至5级的偏北风,体感仍较冷。

长春年轻夫妇接棒母亲守护旧书店传递书香

如何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浙江官方作出了“167”的总体部署,即在工作推进中,要突出“树牢1个理念、聚焦6大方向、实施7项行动”。

闽台5000余人旅游团队登临武当山

当日11时许,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元宵节社火展演活动启幕,民间艺人精心装扮,表演起秧歌、腰鼓等。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表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刘结一指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高效快捷的通关措施让大湾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大大便利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工作和生活。全国政协将围绕“发挥港澳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调研,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完)

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问羽”展在浙江杭州开幕

加快推进绿色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数字技术的介入为生态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撑,让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成为常态,让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成为现实。从海漂垃圾重点监测、空气质量精准研判,到指挥中枢部署工作“点对点”、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无纸化”,福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依靠海量数据与强大算力,不仅能够高效监测、主动预警,还具备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的功能,为生态环保工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来了更多帮助;在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水温、溶氧率、江豚进食量等数据被采集汇总到智慧生态保护系统中,助力动物保护更加精准高效……数字化、智能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面向未来,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畅通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动渠道,集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形成网络化、开放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不断丰富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场景。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